学术前沿 | 近期经管核心期刊与三农及环境领域相关文章汇总
本文由三农大数据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人工整理,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调研报告、学术综述等,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2021年第一期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2013—2018)
作者:罗楚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岳希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但学界对近10年的中国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2013年和2018年住户调查数据发现,这一时期导致收入差距缩小与扩大的因素相互抵消,收入差距总体呈高位徘徊的相对稳定状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以及工资收入、养老金收入、自有住房估算租金和转移性收入的变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流动人口收入分布、非农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变化,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差距;集中率;城乡差距;流动人口;高位徘徊
2021年第六期
农民土地问题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逻辑——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重要维度
作者:孙乐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
摘要:农民土地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唯物史观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一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围绕农民土地问题,推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土地改革,走出了中国独特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层透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认识及其解决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独特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初心使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农民;革命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振兴
管理世界
《管理世界》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30多年来,《管理世界》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与时代同行,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服务,代代接力,砥砺前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2021年第二期
“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
作者:张浩(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冯淑怡(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曲福田(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农民财产权益难保障和集体经济难壮大的"两难"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究和完整的案例验证。本研究立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将合作制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界定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分析框架,推演了解决"两难"、实现"双赢"的理论假说,并以苏州吴中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纵向改革为例验证了理论假说,最终提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以及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是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良方"。基于苏州吴中区的考察发现,通过政经分开、股权设置(取消集体股、设置多元化的个人股)、股权固化和股份权能拓展等改革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能够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通过完善"三会"等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的"两权"匹配,以及通过激励性工资和长期性股权赋予管理者剩余索取权、通过监督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控制自由现金流)约束管理者剩余控制权,最大程度地促进管理者的"两权"匹配,能够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关键词: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财产权益;农村集体经济
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探索及启示——以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例
作者:王胜(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屈阳(重庆工商大学)王琳(重庆社会科学院)余娜(重庆工商大学)何佳晓(重庆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对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电商扶贫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贫困山区产品培育型、主体改造型、服务改善型、利益联结型四类电商扶贫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2020时代开展电商扶贫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了推进电商扶贫产业基础高级化、农产品生产链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扶贫利益联结稳固化、网络交易市场规范化等深化电商扶贫工作的基本路径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商扶贫;集中连片山区;启示;对策
2021年第四期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家庭消费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作者:尹志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郭沛瑶(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检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消费的影响,深入探讨了精准扶贫分类施策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人均消费提高4.37%,生存型消费提高5.76%,发展型消费提高13.12%。从消费结构来看,政策显著增加了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娱等支出,同时,居住类、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显著提高,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显著降低。进一步地,对于老年贫困家庭,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直接转移支付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对于因病致贫家庭,政策通过低保等直接转移支付方式,降低医疗支出,提高生活水平;对于因学致贫家庭,政策通过教育帮扶方式,缓解教育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政策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贫困家庭,过上美好生活。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发挥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作用。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老年人口、不健康人群、未成年子女数量多、教育水平低的深度贫困家庭作用更明显。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在贫困县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效果更突出。这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专啃"硬骨头",精准发力,推动贫困家庭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本文的研究为厘清精准扶贫政策帮扶渠道,评估减贫动态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可为相关部门切实把握政策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总结中国扶贫经验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双重差分模型;消费;消费结构
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
作者: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摘要:未来15年,农业小部门化的推动因素将更加多元,农业增长区域分化程度将更加显著,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总量不足、品种分化"格局将更加明显,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将更加突出。应处理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与稳产保供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村落布局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乡村"三新经济"、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与扩大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的关系,处理好增加乡村振兴资源要素投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应充分利用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带来的机遇,遵循城镇化和乡村发展规律,以促进农业提档升级、发展乡村"三新"经济和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为主要抓手。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2035年
跨越非正式与正式市场间的制度鸿沟——创业支持系统对农民创业正规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雍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刘伟(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邓睿(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创业者从非正式市场跃迁到正式市场的过程即正规化。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将正规化视为成本收益分析后的合法性转变,忽略了非正式制度对该过程的影响。事实上,非正式市场中的创业者仅凭自身力量难以跨越不同市场间的制度鸿沟,需要依靠制度中介发挥桥梁作用。本研究综合制度经济学与组织制度理论视角探究创业支持系统作为泛制度中介如何助力农民创业者实现正规化。基于此,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10个农民创业实例作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析农民创业正规化过程。结果表明:私人、学术、政府、非政府组织四类创业支持者实施一系列克服结构性制度空洞的举措,既提供了跃迁的经济激励和基础设施,更弥合了非正式与正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合理性认识之间的差异,促进了创业者在个体、网络、系统层面的变革。总体上,创业支持者及其支持举措构成的"泛中介"创业支持系统为农民创业正规化提供支撑,而提升该系统的稳定性将有助于变革的实现,使当地市场与制度环境得到改善并诱发更多农民创业跃迁行为,最终形成正规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创业支持系统;农民创业;正规化;泛中介;多案例研究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创办于1955年,是综合性经济理论类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动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己任,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致力于发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高水平理论研究类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学习与研究者、经济政策决定与执行者以及社会各界朋友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而努力。
2021年2月刊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包容性增长的识别与分解
作者:黎蔺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边恕(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使人民平等地参与、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不仅要增加家庭货币收入,更需要改善家庭间福利分配的不平等,但是如何准确度量群体间福利变化程度的不均?为此,本文通过NIGIC曲线和FFL-OB分解技术,构建了包容性增长的识别和分解方法,并使用2012—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测度了不同收入群体间福利增长的状况。研究发现:(1)虽然不同收入阶层间的货币收入增长差异扩大了社会的财富不平等,但是非货币福利在低收入群体中的快速增长却缩小了阶层间的福利差距,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2)城乡收入增长差距缩小,包容性增长水平和趋势一致,但城乡内部收入增长差距扩大,城市增长中分配不均状况更显著;(3)非货币福利对不同群体、不同年份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实际体现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因此包容性增长分析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政策评估工具。
关键词:收入分配;包容性增长;不平等;RIF回归;FFL-OB分解
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升级效应与银行协同发展效应——来自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证据
作者:罗知(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齐博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摘要:环境规制是否能实现青山绿水和金融发展的双赢是同时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关键。严格的环境规制可能带来大量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企业违约风险加大,对于高污染企业集聚的地区而言,甚至有可能产生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利用"十一五"规划中的水污染治理政策作为外生的政策冲击,以长江流域的85个城市作为样本,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加强不仅没有对银行业产生负面冲击,反而能显著带动地区银行业的协同发展。本文从产业转移升级视角来解释这一现象:(1)严格的环境规制使得污染程度较高的企业产值下降,由此产生的产品供给缺口转移到污染程度较低的企业。污染程度较低的企业产值提高增加了信贷需求,从而推动了银行业发展。(2)严格的环境规制也推动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比重都出现了显著的提高,这都将增加信贷需求,促进银行业发展。
关键词:环境规制;银行业发展;产业转移;产业升级
农业经济学研究中的微观数据使用及发展趋势——第三届微观经济数据与经济学理论创新论坛综述
作者:钱文荣(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茅锐(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摘要:<正>2020年11月7日,经济研究杂志社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微观经济数据与经济学理论创新论坛。本文综合论坛入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微观数据在支撑乃至引领相关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回顾了中国在"三农"微观数据库方面的建设历史、最新发展和挑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专辑: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农业经济
2021年3月刊
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转变
作者:毛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曹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政府筹资模式转变与经济发展阶段和财税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为实现财政可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有必要研究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调整机制与优化之策。本文利用1999—2016年中国地级市层级数据,借助取消农业税改革造成的地方财力紧缩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财力紧缩对土地税收比率(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之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力紧缩是造成地方政府筹资模式偏离税收、转向土地的重要原因,该结论不受变量设定和干扰性因素等影响,并通过了安慰剂检验。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效应在土地出让收益较高和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地区更为突出,而在土地出让成本较高的地区有所减弱。本文研究表明,协同稳步推进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地方税体系建设和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助于破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融资的路径依赖,回归以税为主的筹资模式。
关键词:政府筹资模式;土地税收比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
金融研究
《金融研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学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创刊40年来,已经成为引领国内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刊。
2021第5期
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农有效吗?——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效果评价
作者:行伟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张思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协调配合是当前国家支农和减贫的重要政策创新之一。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自2009年起在全国部分省区进行了多轮试点,是一项利用财政手段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的重要举措。基于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本研究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是否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气候条件、要素投入、地方支农财政支出、地方金融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等变量后,涉农贷款奖励政策显著激励了各地区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即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确实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检验证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且由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不同等原因导致涉农贷款奖励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奖励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优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方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本研究表明应继续推进财政引导金融支农的政策,为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支撑。
关键词:财政支农;金融支农;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渐进双重差分法
转入土地、农户农业信贷需求与信贷约束——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分析
作者:路晓蒙(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吴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放活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一环。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农户面临的融资问题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微观数据,本文从转入土地的视角对农户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户的农业信贷约束较为严重、信贷缺口较大。同时,转入土地这一行为对农户信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转入土地这一行为显著增加了农户的农业信贷需求,但对非农信贷需求没有显著影响;(2)虽然相比未转入土地农户,转入土地的农户参与农业信贷的比例较高,但其面临的信贷约束更加严重;(3)转入土地农户的信贷金额满足度较低,信贷金额缺口也较大。进一步从土地规模来看,转入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其信贷需求更大,信贷约束与金额不满足度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研究表明,土地流转过程中转入土地这一行为会导致农户面临更大的信贷约束问题,应持续加大对转入土地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转入土地;信贷需求;信贷约束;信贷满足度
END
点亮特关小星星
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吧
往期推荐
━━━━━━━━━━━━━━━━━━━━
资料搜集及整理 | 马纯菲
审阅 | 沈梦露
━━━━━━━━━━━━━━━━━━━━